如何在戰爭狀態下保護自己:從亞洲家庭的視角出發 #
想象一下,你是個亞洲家庭的一員,住在台北一間舒適的高層公寓裡,孩子們正在客廳玩 Switch,你在廚房準備晚餐——一鍋熱氣騰騰的雞湯。突然,手機推送一條新聞,來自波蘭 Newsweek 的報導:如何在戰爭中保護自己?電池收音機沒用 (https://www.onet.pl/informacje/newsweek/jak-zabezpieczyc-sie-przed-wojna-radio-na-baterie-sie-nie-przyda/fdef6g3,452ad802)。文章裡,安全專家 Marcin Samsel 一臉嚴肅地說,戰爭已經不是什麼「未來的事」,而是現在進行式。他嘲笑那些還在囤電池收音機的人,說現代戰爭靠的是網路,而不是老掉牙的收音機。你愣了一下,心想:這跟我有什麼關係?但再想想,亞洲離戰爭並不遠——俄烏衝突、台海緊張、中東亂局。萬一戰火燒到家門口,你準備好了嗎?
這篇文章不是要嚇你,而是要給你一張實用的地圖,從亞洲家庭的視角,告訴你怎麼在戰爭狀態下活下去。別指望政府會像超人一樣救你,Marcin 說得很清楚:現代戰爭裡,你得靠自己。
戰爭不是電影:現代衝突的真相 #
Marcin Samsel 開門見山:「戰爭已經在這了,別再騙自己說它還沒開始。」他拿烏克蘭、加薩、車臣當例子,說現代戰爭跟二戰不一樣——不是坦克滿街跑,而是網路斷線、超市空蕩、銀行卡刷不出錢。你可能覺得這是歐洲的事,但亞洲家庭想想看:如果台海開戰,台灣的晶片工廠停擺,手機、電腦全斷貨;如果南海衝突爆發,馬六甲海峽封鎖,油價飆到天上去,你還開得起車嗎?
對亞洲家庭來說,這不是抽象的威脅。你的孩子可能在線上上課,你的父母靠電子支付買藥,你的生意靠跨境電商運轉。Marcin 說,現代戰爭的第一擊不是炸彈,而是斷網。烏克蘭戰爭證明了這點:每次轟炸後,第一個修好的是通訊網路,因為它支撐一切——資訊、錢、食物。亞洲家庭得明白,戰爭不是什麼英雄電影,而是你打不開 LINE、叫不到 Uber Eats 的日常崩潰。
第一步:別指望電池收音機 #
文章裡,Marcin 對那些囤電池收音機的人嗤之以鼻:「我們還活在上世紀嗎?」他說,現代戰爭裡,資訊靠網路和手機,不是什麼短波電台。對亞洲家庭來說,這很直觀。你可能習慣用 WhatsApp 聯絡親戚,用 Google Maps 找路,甚至用 Grab 叫外賣。如果戰爭來了,這些東西可能第一個掛掉,但收音機?除非你會自己修電台,不然它就是個占空間的垃圾。
那該怎麼辦?Marcin 建議,準備一個「數位生存包」。對亞洲家庭來說,這可以是:
- 太陽能充電寶: 台灣的夏天熱得像火爐,太陽能是免費能源。一個 20,000mAh 的充電寶,能讓你的手機多活幾天。
- 離線地圖: 下載 Google Maps 或 MAPS.ME 的離線版本。萬一網路斷了,你還能找到最近的避難所或超市。
- 現金: 亞洲人愛用行動支付,但戰爭時,ATM 可能變成廢鐵。準備至少兩週的生活費,台幣、人民幣、美元都行,小面額最好。
這些東西不貴,也不難找,但能救命。Marcin 說,戰爭裡最重要的是「知道自己在哪、要去哪」,這對亞洲家庭來說再熟悉不過——我們本來就擅長計畫,對吧?
第二步:食物、水和逃跑計畫 #
Marcin 提到一些「很日常但超有用」的東西:保鮮膜、膠帶、束帶。他說這些能修東西、包傷口,甚至臨時防水。但對亞洲家庭來說,生存的核心還是食物和水。你可能覺得超市永遠有貨,但戰爭時,貨架空得比颱風前還快。
食物:囤對東西 #
亞洲家庭愛吃米,這是個好起點。準備每人每天半公斤米,一家四口一個月就是 60 公斤。聽起來多,但戰爭時沒人管你減肥。加上罐頭(鮪魚、豆子)、乾麵條和醬料包——這些東西便宜、耐放,還能讓孩子覺得「還算正常」。Marcin 說,烏克蘭人靠這些撐過轟炸,你也可以。
水:別低估它 #
一個人一天至少 2 公升水,一家四口一周就是 56 公升。如果自來水停了,你有沒有備用?亞洲城市密度高,水源一斷就麻煩。買幾個 20 公升的儲水桶,放陽台或車庫。Marcin 還建議一個過濾吸管,能把髒水變乾淨水——這在亞洲雨季特別有用。
逃跑計畫:去哪?怎麼去? #
Marcin 強調,戰爭時「你要知道往哪跑」。亞洲家庭得想想:如果戰爭來了,你是躲在家裡還是跑?以台灣為例,台北可能被鎖定,但花蓮或台東相對安全。查好路線,準備一輛車(油箱加滿),或至少一輛腳踏車。別指望高鐵或捷運,戰時交通癱瘓是常態。他說,很多人以為政府會組織大撤離,但現實是「大部分人得自己跑」。想想 2022 年烏克蘭,120 萬人幾天內自己逃出哈爾基夫,這就是你要準備的心態。
第三步:保護家人,尤其是弱勢者 #
亞洲家庭通常有老有小,這是我們的強項,也是弱點。Marcin 提到,戰爭時,老人和小孩最脆弱。對亞洲人來說,這特別重要——我們的文化裡,家庭是核心。
老人:藥和移動力 #
你爸媽可能有高血壓或糖尿病,藥不能斷。準備至少一個月的藥量,放在防水袋裡。如果他們走不動,買個摺疊輪椅或拐杖。Marcin 說,戰爭時,醫院可能關門,藥局可能被搶空,別指望救護車。
小孩:心理和基本需求 #
孩子怕黑、怕吵,這在戰爭裡是噩夢。準備手電筒(最好手搖式)、耳塞和他們愛吃的零食,讓他們覺得安全。Marcin 沒提這點,但我加一句:帶本故事書或玩具,分散他們的注意力。亞洲父母最怕孩子哭鬧,戰爭時這更要命。
第四步:別只顧自己,想想社區 #
Marcin 說,戰爭時「個人逃生」是主流,但亞洲家庭有個優勢:我們習慣團結。你可能住公寓,鄰居就是你的第一道防線。跟他們聊聊,建個 LINE 群,約好誰負責什麼——有人會修東西,有人懂急救。戰爭不是單打獨鬥,烏克蘭人靠社區互助活下來,亞洲人也可以。
第五步:心理準備比物資更重要 #
Marcin 最後丟了個炸彈:「我推薦多思考。」他說,很多人買防毒面具,卻沒想過怎麼用、跑哪去。對亞洲家庭來說,這很關鍵。我們習慣考試、計畫,但戰爭是另一回事。你得問自己:如果明天斷電斷網,我能撐幾天?我願意放棄什麼?孩子的安全比你那台新冰箱重要一百倍。
他還提到,戰爭已經在這了——不只是炸彈,還可能是網路攻擊、經濟崩潰。對亞洲人來說,這不陌生。想想 1997 年金融風暴,多少家庭一夜破產?戰爭只是把這壓力放大十倍。你得練好心態,才能不崩。
亞洲家庭的獨特挑戰與優勢 #
挑戰:城市化與依賴科技 #
亞洲家庭多住城市,台北、東京、首爾都是高樓林立。戰爭時,電梯停了,水斷了,你怎麼辦?我們也超依賴科技,沒網路就像沒了氧氣。這是劣勢,但也能變優勢——我們適應快,學東西快。
優勢:彈性與團結 #
亞洲人擅長應變。颱風來了,我們知道囤貨;疫情來了,我們口罩戴得比誰都快。加上家族觀念強,戰爭時,這是救命的武器。Marcin 說,現代戰爭靠自己,但亞洲家庭從來不是一個人戰鬥。
情感的重量 #
戰爭不只是物資清單,它有氣味——像停電後家裡的悶熱味;有聲音——像孩子問「什麼時候能回家」的低語。對亞洲家庭來說,這是個現實檢查。你可能計畫讓孩子出國讀書,存錢買房,但戰爭來了,這些都得扔一邊。Marcin 的話像根刺:別等著國家救你,現在就動起來。
你能學什麼? #
從亞洲家庭的視角看,戰爭準備不是買一堆裝備,而是搞清楚三件事:你有什麼?你需要什麼?你能丟什麼?Marcin 說得對,電池收音機沒用,但思考有用。準備太陽能充電寶、食物、水,定好逃跑路線,保護家人,聯繫鄰居。最重要的是,心裡要有底:戰爭不是電影結局,而是你得自己寫的劇本。
現在是 2025 年 3 月 30 日,戰爭的影子可能離你很遠,也可能很近。你是繼續刷劇,假裝沒事?還是今天就去買個儲水桶,檢查一下孩子的藥?亞洲家庭最擅長活下去,這次也不會例外。你準備好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