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  1. Posts/

歐洲佛教中心的波蘭夢:希望與恐懼的交界

·1 min
佛教 波蘭 社區 文化
Leo Lin
Author
Leo Lin
Table of Contents

歐洲佛教中心的波蘭夢:希望與恐懼的交界
#

清晨的拉斯茨基(Laszczki),一個距離華沙不到30公里的小村莊,空氣裡還帶著露水的清新。67歲的瑪塔(Marta)站在她家門口,望著對面工地上的起重機,眉頭緊鎖。幾個月前,這裡還是片安靜的田野,現在卻響起了敲打聲和陌生的語言——越南語。她聽到鄰居說,這裡要建一座「歐洲佛教中心」,還有人use a metaphor to describe a situation where everything seems to be going wrong「大廟」。瑪塔不知道「大廟」是什麼,但她知道一件事:她的寧靜生活正在被攪亂。

幾公里外,54歲的阮氏芳(Nguyen Thi Phuong)坐在臨時搭建的辦公室裡,翻閱著建築藍圖。她是波蘭越南佛教協會的成員,18年前從河內來到這裡。她夢想在這片土地上建一個家——不僅是給自己,更是給那些在異鄉漂泊的越南老人。他們需要一個地方,可以喝茶、冥想,甚至只是靜靜地坐著,聽聽故鄉的聲音。可她沒想到,這個夢想會讓鄰居們炸了鍋。

希望的種子
#

這一切從2007年開始。當時,一群越南移民買下了拉斯茨基的一棟房子,把它改成了小佛堂。起初沒人介意。幾個老人敲敲木魚,燒點香,頂多週末來幾輛車。瑪塔還記得,她有次路過,看到門口放著一籃新鮮的越南春捲,心裡還覺得挺溫馨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佛堂越來越熱鬧。 gong聲和鼓聲穿透薄薄的牆壁,車子塞滿了小路。去年,協會申請擴建,要蓋兩棟住宅、四個倉庫和兩個車庫。消息傳開後,村裡像被捅了馬蜂窩。

阮氏芳說,這不是什麼「大廟」。她解釋,這些建築是給老人們的日間中心,讓他們有個地方聚會、冥想,甚至住幾天。她強調,這不是宗教場所,只是一個社區空間。她請來了波蘭朋友雷米丘什(Remigiusz Szeląg)幫忙溝通,還找了漢學家克里斯托弗(Krzysztof Darewicz)向媒體澄清。可村民們不買帳。他們說,建築許可證是騙人的,這些房子遲早會變成寺廟。「我們不是反對佛教,」瑪塔說,「但這改變了我們的家。」

恐懼的漣漪
#

對瑪塔來說,問題不只是噪音或交通。她擔心的是未知。工地上的工人不會說波蘭語,村民們只能靠猜測填補空白。「他們會不會蓋個大佛像?」「會不會每天都有上百人來?」她的鄰居揚(Jan)更直接:「這是違法的,官員明明知道,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。」他們覺得被蒙在鼓裡,覺得自己的聲音沒人聽。

這種恐懼不是新鮮事。當陌生人帶著陌生的文化走進你的後院,誰都會緊張。瑪塔小時候,村裡只有天主教教堂,每個星期天大家都去。越南人來了,帶來了不一樣的聲音、氣味和信仰。她不討厭他們——她甚至喜歡越南河粉——但她害怕失去熟悉的東西。那種安靜的、單純的日子,像沙子一樣從指縫溜走。

阮氏芳聽到這些抱怨時,眼眶紅了。她說:「我們只是想有個家。」她告訴我,她父親80歲了,每週從華沙開車來這裡,因為這裡是他唯一能找到平靜的地方。她不明白,為什麼一個給老人的空間,會讓人這麼害怕。

碰撞與對話
#

這場爭議像一面鏡子,照出希望與恐懼的拉鋸。對阮氏芳來說,這是個夢想成真的時刻——一個能讓越南社群扎根的地方。對瑪塔來說,這是個噩夢的開端——她的家園正在變成她不認識的模樣。雙方都覺得自己是對的,都覺得對方不理解。

協會試著溝通。他們邀請村民來喝茶,解釋計劃,甚至承諾控制噪音。可語言障礙和不信任讓對話像隔著玻璃牆。村民們則向縣政府抗議,要求重新審查許可證。工地還在動工,但每個敲下去的釘子,都像在敲一顆不確定的心。

你看到什麼?
#

拉斯茨基的故事不是什麼大新聞,但它很真實。當新與舊相撞,沒人能全身而退。阮氏芳想要一個家,瑪塔想要她的寧靜。誰對誰錯?也許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他們能不能找到中間那條路——一條讓茶香和木魚聲共存的路。

你呢?當陌生人敲開你的門,你會請他進來喝杯茶,還是鎖上門?你能從這場拉鋸中學到什麼?或許是,改變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們忘了怎麼傾聽。

Related

從台灣看波蘭:我們的相似靈魂
·1 min
波蘭 台灣 中產階級 文化
SHEIN在弗羅茨瓦夫的擴張:波蘭經濟的新機遇與挑戰
·1 min
SHEIN 波蘭 物流中心 經濟
2025波蘭通膨危機:亞洲投資者的機遇之窗
·1 min
通膨 波蘭 物價上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