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  1. Posts/

城裡還是郊外:亞洲人如何選擇你的家

·1 min
郊外生活 城市便利 亞洲家庭選擇 波蘭郊區
Leo Lin
Author
Leo Lin
Table of Contents

如果你是個亞洲人,從沒試過住在郊外,現在正考慮帶著家人換個生活方式,不妨先聽聽這個故事。

城裡還是郊外:亞洲人如何選擇你的家
#

想象一下,你住在台北101附近,窗外是車流和霓虹燈,每天早上擠捷運去上班,晚上回家還能順手買碗滷肉飯。這是城市生活的節奏,快得像心跳。可有一天,你聽朋友說,波蘭華沙郊外有個叫Karolina的女人,她和老公買了個大房子,結果第一年哭到不行,還得了憂鬱症。這讓我忍不住想:亞洲人要不要也試試郊外?還是老老實實待在城裡?

郊外的誘惑:空間與孩子的天堂
#

Karolina的故事從一場夢開始。她和老公在華沙城裡住了多年,擠在公寓裡,窗外是鄰居的窗戶。結婚後,他們想要小孩,覺得城裡不夠喘息空間,於是買了郊外的房子——獨棟,帶小院子,能聽見鳥叫的那種。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亞洲人夢寐以求的畫面?大空間,孩子可以在草地上跑,空氣清新,沒有PM2.5的煩惱。

可現實打了她一巴掌。搬進去是秋天,天黑得早,雨下個不停,院子變成泥坑。她說:「老公上班帶走車,我連出門都沒辦法,公車站遠得要命。」第一年,她哭了好多次,覺得自己被困住了。對沒住過郊外的亞洲人來說,這可能是個警鐘:大空間雖好,但你準備好了嗎?

我問過一個住在東京郊區的朋友,她說:「剛開始我也慌,超市要開車20分鐘才到。但後來習慣了,孩子在院子裡玩得開心,我才覺得值。」對亞洲家庭來說,郊外確實是孩子的天堂——比起城市公寓的小陽台,這裡有地方放滑梯、搭帳篷,甚至種點菜。Karolina後來也說,春天來了,她開始在院子種花,買了腳踏車,生活才慢慢有滋味。

城裡的便利:一切觸手可及
#

但別急著打包行李,城市有它的王牌。我在新加坡住過,出了門就是便利商店,肚子餓了有 hawker centre,晚上想看電影,十分鐘就到戲院。Karolina在城裡時,從沒擔心過這些。她說:「以前住在Ursynów區,超市就在樓下,想吃什麼隨手買。」對亞洲人來說,這種便利幾乎是DNA裡的期待——我們習慣了24小時的7-11,習慣了捷運站走五分鐘就到。

城市還有另一個好處:社交。Karolina搬到郊外後,朋友都不來了,因為開車太遠。她說:「以前隨手約個咖啡,現在得計畫半天。」如果你是個愛熱鬧的亞洲人,習慣週末跟朋友吃火鍋,城市可能是你的命根子。對外派到國外的亞洲人來說,城市也更安全——學校、醫院、工作都在附近,不用擔心迷路或語言不通。

真實的轉折:從淚水到適應
#

Karolina的故事沒那麼簡單。她第一年的憂鬱不是假的。她說:「我看著窗外的雨,覺得人生完蛋了。」但第二年,她有了孩子,推著嬰兒車在郊外散步,聽著蟲鳴,突然覺得「這就是我要的」。她老公也買了第二輛車,生活開始上軌道。對比之下,我有個香港朋友試過搬到新界,住了半年就跑回市區,因為「太靜了,睡不著」。

這告訴我們什麼?選擇城裡還是郊外,不是看廣告,而是看你願意適應多少。亞洲人多半沒住過大房子,沒體驗過開車半小時買菜的日子。Karolina的淚水是真,但她後來的滿足也是真。

你的選擇:風險與回報
#

對亞洲投資者來說,郊外可能是筆好生意。波蘭郊區的房子比市中心便宜,空間大,未來孩子大了還能增值。但風險呢?貨幣波動、交通不便,可能讓你頭痛。對家庭來說,郊外給孩子自然,卻可能讓大人孤單。城市相反,方便卻擁擠,孩子只能在公園擠沙坑。

想知道更多Karolina的經歷?看看這篇原始報導,她的故事或許能幫你決定。

「這輩子不會再住公寓了」
#

安娜和丈夫帕維爾三年前搬到了波茲南郊外。他們的三個孩子——7歲、11歲和13歲——起初對離開城市很抗拒。

「孩子們害怕失去朋友,擔心新學校。」安娜回憶道,「但我丈夫已經受夠了聽到鄰居沖馬桶的聲音,受夠了為停車位和電梯爭奪戰。我們想要一個能種植自己蔬菜的花園,想要更多的空間。」

現在,安娜說她永遠不會再住公寓了。「我們現在有超過200平方米的空間和1000平方米的花園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間,我們有一個專門的工作室,還有足球場。」

然而,這種生活方式也有其代價。「我花在開車上的時間比以前多了。早上送孩子上學,然後去工作,下午再接他們,然後去額外的活動。我是一名計程車司機,而不是母親。」安娜說,但她認為這是值得的犧牲。

「孩子們會放棄城市嗎?」
#

安妮塔和丈夫馬切伊正在考慮在華沙郊外購買一個連排別墅。他們有三個孩子:9歲、12歲和14歲。

「我夢想著有更多的空間,夢想著我們的孩子能在花園裡玩耍而不是在電腦前。我希望他們呼吸新鮮空氣而不是城市的污染。」安妮塔說。

但她的丈夫不那麼確定。「馬切伊認為孩子們不會想放棄他們在這裡的生活。他們有朋友,有他們的活動和興趣。他們喜歡住在城市的中心,能夠獨立外出去電影院或體育館。」

安妮塔已經找到了幾個他們負擔得起的郊區房產,但她的丈夫一直在猶豫。「每當我們開車經過這些住宅區時,我們都會看到許多’待售’的牌子。我丈夫說這是個壞兆頭,也許人們在那裡並不快樂。」

你真的想要郊區生活嗎?自問這些問題
#

如果你正在考慮遠離城市的喧囂,這裡有一些你應該先問自己的問題:

  1. 你有多依賴城市? 如果你經常去城市的餐廳、劇院、電影院或健身房,你準備好放棄這些或者為了它們長途通勤嗎?

  2. 你有可靠的交通方式嗎? 在大多數郊區,沒有車就等於被困住。如果家裡只有一輛車,而需要它的人有多個,這會導致嚴重的邏輯問題。

  3. 你的孩子怎麼看? 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因為離開朋友和熟悉的環境而很不高興。

  4. 你喜歡獨處嗎? 郊區生活通常意味著更少的社交互動。如果你是個外向的人,這可能會讓你感到孤立。

  5. 你有足夠的預算應對意外嗎? 擁有一棟房子通常比公寓需要更多的維護費用和意外支出。

  6. 你的工作情況如何? 如果你必須每天通勤,考慮這會如何影響你的生活質量。

郊區夢的背後
#

房地產廣告展示的是樹木、草地和快樂的家庭,但它們不會告訴你關於孤獨、無聊和依賴的真相。

「我認為人們應該明白,搬到郊區並不會自動使他們更快樂。」心理學家瑪格達萊納·科瓦爾斯卡說,「快樂來自於與他人的聯繫、有意義的活動和心理舒適感。如果你在城市有這些,搬到郊區可能會破壞它們。但如果城市生活讓你感到壓力和不滿,郊區可能提供一個歡迎的變化。」

最終,適合每個人的都是不同的。但在跟隨郊區夢想之前,確保你了解現實可能有多不同於那些光鮮亮麗的廣告畫面。

否則,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像卡洛琳娜一樣,在窗前望著外面的雨,感到被困在天堂般的牢籠裡。

你能學到什麼?
#

城裡還是郊外,沒標準答案。對沒住過郊外的亞洲人來說,這是場冒險。想要大空間和清靜,就得犧牲便利;想要一切觸手可及,就得忍受擁擠。你呢?你願意為哪個畫面賭一把?告訴我你的想法,或許我能幫你再挖點靈感。

Related

波蘭核武夢:特朗普掀起的風暴與未來發展
·1 min
波蘭 核武 東歐 投資
了解華沙:古蹟友誼莊園:故事及未來發展
·1 min
古蹟莊園 華沙投資 Osiedle Przyjaźń 波蘭旅遊
汽車製造商如何以最少限制進入歐洲市場
·1 min
中國汽車 短系列認證 歐盟汽車法規 法規豁免 市場測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