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  1. Posts/

中國電動車的盛衰:從征服到掙扎

·1 min
中國電動車 出口下滑 歐洲市場 關稅之爭
Leo Lin
Author
Leo Lin
Table of Contents

中國電動車的盛衰:從征服到掙扎
#

2025年2月,上海郊外的一個工廠,空氣裡瀰漫著機油和絕望的味道。32歲的李偉站在流水線旁,看著一排排閃亮的電動車被打包,卻不知道它們會不會有人要。幾年前,他告訴老婆,這份工作能讓他們買房,現在他只希望別被裁員。屏幕上的數字像刀子一樣刺眼:中國電動車出口比去年同期少了18%。他喃喃自語:「我們不是要征服世界嗎?」

幾千公里外的布魯塞爾,歐盟的官員們正舉杯慶祝。他們剛剛對中國電動車加徵了35.3%的關稅,聲稱這是「保護歐洲產業」的勝利。可笑的是,這些人開著Tesla上下班,卻忘了那也是外來貨。中國的BYD、NIO和Xpeng曾經像野火一樣燒遍歐洲街頭,現在卻像被潑了冷水的餘燼,銷量在歐洲掉了30%。這場戰爭沒贏家,只有滿地的碎片。

曾經的王者
#

幾年前,中國電動車是個神話。2023年,BYD超過特斯拉,成了全球電動車銷量冠軍。他們的車便宜、好看,還跑得快,像一場對歐洲老牌車廠的公開處刑。根據《WNP.pl》的數據,中國2024年出口了超過110萬輛電動車,歐洲是最大買家之一。波蘭的街頭開始出現紅色的BYD Tang,德國的高速公路上跑著NIO ES8。消費者愛它們,因為錢包不會哭;車廠恨它們,因為市場份額像被搶走的蛋糕。

李偉記得那時的瘋狂。工廠三班倒,訂單從歐洲、亞洲甚至拉美滾滾而來。他的老闆說:「我們是未來的石油。」政府補貼像糖果一樣撒下來,工廠蓋得比蘑菇還快。連非洲的小國都開始買,2月時出口到那裡的數字居然漲了87%,雖然總量只有1275輛,聽起來像個病態的笑話。可那時,沒人覺得這是問題,大家都醉在勝利的酒裡。

飽和與反撲
#

然後,風向變了。2025年初,市場像個吃太多的胖子,開始打嗝。亞洲的需求掉了2.7%,拉美微跌0.3%,歐洲直接崩了30%。《WNP.pl》說,2月出口總量只有9.26萬輛,是近年來最慘的一個月。李偉的流水線慢了下來,倉庫裡堆滿了沒人要的車。他聽到同事竊竊私語:「歐洲人怕了。」

怕什麼?怕輸。《Bithub.pl》寫得直白:中國車太強了,歐洲車廠像被扒光衣服的孩子,哭著跑去找媽媽——歐盟。35.3%的關稅是他們的復仇,說是反補貼調查,實際上是恐懼的產物。波蘭的司機還在開中國車,卻得付更高的價格;德國的車廠鬆了口氣,卻忘了自己的電池還是從中國進的。這場鬧劇像個黑色喜劇,沒人笑得出來。

李偉的老闆開會時說,歐洲市場沒了,還有別的地方。可誰都知道,歐洲是塊大肥肉,丟了它就像丟了半條命。非洲的1275輛像個安慰獎,聊勝於無。工廠的氣氛像墓地,每個人都知道,裁員的刀已經磨好了。

未來的裂縫
#

這不是故事的結局,只是中場休息。中國不會停下來,他們有錢、有技術,還有一肚子火。歐盟的關稅像堵牆,但牆總有裂縫。有人說,中國會轉向東南亞、中東,甚至自己內部市場。李偉聽到傳言,說公司可能推新車型,價格再砍一半,把歐洲的關稅打成笑話。他不確定這是不是真的,但他想信。

歐洲呢?他們贏了這一回合,但代價是什麼?消費者付更多錢,車廠繼續靠補貼苟活,創新卻像被掐死的花。《Bithub.pl》嘲笑說,歐盟的反應像個遲到的玩笑——中國早就把遊戲玩透了。這場仗才剛開始,下一幕可能更血腥。

你站在哪一邊?
#

李偉晚上回家,抱著女兒,腦子裡全是數字:18%、30%、35.3%。他不知道這些數字會不會偷走他的未來,但他知道一件事:世界變了。你呢?你會買那輛便宜的中國車,還是支持本地品牌?你會怪歐盟的關稅,還是中國的野心?這不是什麼道德劇,只是一場生存遊戲。

你能學到什麼?當巨人打架時,小人物得學會躲。可有時候,躲也沒用。你得選邊站,哪怕只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。

Related

波蘭工業生產穩健增長,成為歐洲投資新焦點
·1 min
投資 波蘭 製造業 歐洲市場
中國電動車征服歐洲:小米引領行業下一階段擴張
·1 min
電動車 小米 歐洲市場 投資機會
特朗普關稅:市場的驚濤駭浪
·1 min
特朗普 關稅 美元 黃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