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  1. Posts/

WOW!羅茲 Łódź - 從紡織機💥到電影鏡頭🎬

WOW! 羅茲 Łódź - 從紡織機💥到電影鏡頭🎬!

欸,大家好,我是 Leo 啦!

Łódź!

WOW!

紡織機 💥電影鏡頭 🎬 的城市變奏曲!

跟你說齁,這地方在 1820 年代,根本還是個只有 八百人 的小村莊… 但它上演了一場 超級大轉型!

挖掘故事

工廠 轟鳴 的「應許之地」!

19世紀:野心、機遇與辛酸!

事的開頭,回到那個「鏘鏘鏘」的年代… 19世紀的羅茲!這地方根本就是在轟隆隆的工業大火爐裡被「烤」出來的!從一個只有 八百人 的泥濘小村莊,「咻」一下大爆發!不到一百年,人口衝到 三十幾萬 (1897年就超過31萬了!),變成「波蘭的曼徹斯特」!

這根本就是一個靠著超猛的野心、抓緊機會,然後一夕致富的城市。天時地利人和嘛:俄國關稅讓波蘭貨變便宜、地又多又大、政府也推一把 (1824年還頒布法令指定這裡是紡織中心!)… 簡直是 「完美風暴」 組合包!

聽說…人口從 800 飆到 31萬+ !! ⚡️ 這速度太誇張了吧?!

工業巨頭 & 他們的帝國!

波茲南斯基!

蓋「曼努法克圖拉」工業區 (>30公頃, 7000台紡織機!) + 奢華宮殿 ("羅茲的羅浮宮")!

謝布勒!

造「克謝日·穆溫」,工廠/宿舍/醫院全包 (雇5千工人, 日產2萬米布!)

蓋爾!

建「白色工廠」,1839年引進波蘭第一台蒸汽機! 超先進!

光鮮背後的 陰影:工人的血汗!

但…代價是啥?一天工作 14、16 小時 是基本款!工廠吵死人 (機器磨擦、皮帶尖叫!),燈光又暗 (昏暗煤氣燈!),眼睛超傷!

空氣裡都是棉絮…吸久了會得「棉塵肺」,肺都變咖啡色!夭壽喔,聽說很多人 三十幾歲就咳血了! 工安又差,斷手斷腳常常發生。

女生薪水更慘,只有男生的 三到五成,還要顧小孩。小孩子咧?才 八歲!就要在危險機器下面鑽,超恐怖! 可能有 十分之一的工人不到十五歲!

住的那種「法米洛基」公寓…一間 六坪大的房塞十個人! 廁所髒亂,水源常被污染。霍亂流行 (像 1892年死了四百多人!)。結果波茲南斯基的皇宮有幾百個房間!太諷刺了吧?

「發大財」的夢 vs 「活下去」的掙扎… 這就是羅茲的 DNA 吧?! 💥 — 從《應許之地》看到的縮影

機器的 沉默 與城市的失落!

20世紀:戰爭、變革與工業的黃昏...

好啦,這台賺錢賺到爆的紡織大機器…總不可能永遠 full speed 運轉嘛。果然,二十世紀一來,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波蘭獨立後市場改變、經濟變化…麻煩事一堆。然後,共產黨來了,工廠繼續開,但火花好像慢慢熄了…直到 1989 年! 共產黨垮台!

CRASH!

那些國營工廠沒競爭力,市場一開放,「啪」!倒一片!(聽說到 1995年,大部分都關門了) 失業率飆到 20%! 大家只好走人,人口從 八十幾萬掉到七十萬!

那些又大又紅的磚造工廠…以前是驕傲欸,現在安靜得跟什麼一樣。窗戶破光光,裡面空蕩蕩。有人形容那些煙囪,「像 墓碑 一樣插在那裡」…

一個靠工業起家的城市…突然之間,不知道自己是誰了。那種空虛感…一定很重。

鏡頭轉動! 銀幕上的新生!

二戰後:廢墟中的機遇與電影夢!

是!人生就是這麼奇妙!就在大家覺得「啊,沒救了」的時候…欸,竟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「第二春」!

這要從二戰後說起。波蘭首都,也是電影重鎮的華沙…被打成一片廢墟 (聽說 百分之八十五都沒了!有夠慘!)。那…電影產業總得找個新家吧?欸,看到誰了?就是羅茲啦!

為啥選它?很簡單,因為…它還「活著」啊!雖然也一堆傷,但至少 水電、鐵路還能用,而且有很多之前紡織業留下的 空倉庫、大別墅,剛好拿來用嘛!超務實的決定!

羅茲電影學校 (1948)!

設在帶有彈孔的舊校舍!由 托普利茨、雅庫博夫斯卡 等人創立。

資源匱乏,但 將整個城市當片場! 氣氛超好,辯論電影、偷看外國片!

孕育出:瓦伊達、波蘭斯基、基耶斯洛夫斯基 等大師!

催生了 「波蘭電影學派」:直面現實、風格生猛!

代表作:《壞男孩》、《來自羅茲市》、《兩個男人與衣櫃》

故事片製片廠 WFF (1946)!

設在舊倉庫。高峰期 年產約20部電影,員工上千!

1956年後,拍出更硬的經典,如《地下水道》(用羅茲隧道模擬華沙!)、《修女喬安娜》。

COOL! 還用 曼努法克圖拉拆下的舊木頭 搭電影場景!

轉型之路! 概覽圖!

從紡織中心到電影之都的關鍵節點!

graph TD A["19世紀初\n泥濘小村 (約800人)"] --> B{"19世紀中後期: 紡織業大爆發\n'波蘭的曼徹斯特'"}; B -- "關鍵人物" --> B1["伊茲雷爾·波茲南斯基\n(Manufaktura)"]; B -- "關鍵人物" --> B2["卡羅爾·謝布勒\n(Księży Młyn)"]; B -- "關鍵人物" --> B3["路德維希·蓋爾\n(白色工廠, 蒸汽機)"]; B -- "驅動因素" --> B4["俄國關稅\n土地供應\n政府支持 (1824法令)"]; B -- "社會景象" --> B5["人口激增 (>31萬)\n多元文化 (波/德/猶)\nPiotrkowska街"]; B -- "陰暗面" --> B6["惡劣工作條件\n童工\n惡劣居住環境\n疾病 (霍亂 1892)"]; B --> C{"20世紀初-中期: 衰落"}; C -- "影響因素" --> C1["一戰\n市場變化\n共產時期停滯"]; C --> D{"1989年後: 轉型陣痛"}; D -- "表現" --> D1["工廠倒閉 (~1995)\n高失業率 (20%)\n人口下降"]; D -- "城市意象" --> D2["空置廠房\n'墓碑'煙囪"]; A --> E{"二戰後: 電影新機遇"}; E -- "背景" --> E1["華沙被毀 (~85%)"]; E -- "羅茲優勢" --> E2["基礎設施尚存\n可用空間"]; E --> F["羅茲電影學校 (1948)"]; F -- "產出" --> F1["大師導演\n(Wajda, Polanski, Kieślowski)"]; F -- "產出" --> F2["波蘭電影學派"]; F -- "特色" --> F3["城市即片場\n創作氛圍"]; E --> G["故事片製片廠 WFF (1946)"]; G -- "產出" --> G1["年產~20部\n經典電影"]; G -- "特色" --> G2["利用舊工業材料"]; B6 --> X("文學映照\n《應許之地》"); F --> Y("城市成為電影背景"); D2 --> Z{"城市轉型\n從紡織機到電影鏡頭"}; F --> Z; G --> Z; classDef default fill:#FFFF00,stroke:#000000,stroke-width:3px,color:#000000,font-family:Anton,font-size:12px; classDef keyNode fill:#FF0000,stroke:#000000,stroke-width:3px,color:#ffffff,font-family:Anton,font-size:12px; class A,B,C,D,Z keyNode; classDef movieNode fill:#0000FF,stroke:#000000,stroke-width:3px,color:#ffffff,font-family:Anton,font-size:12px; class E,F,G,F1,F2,F3,G1,G2,Y movieNode; linkStyle default stroke:#000000,stroke-width:2px;

註:點點看,超COOL的轉變!(互動功能待開發)

紡織機的迴響,放映機的光芒!

一個關於「砍掉重練」的城市傳奇!

所以你看嘛,這整個故事,是不是 超勵志?! 一個關於「砍掉重練」、大變身的超級故事!那些當年為了紡織業蓋的工廠、倉庫、豪宅…最後竟然變成了波蘭電影浴火重生的舞台!

紡織機安靜了… 但電影放映機開始 🎬「嗡嗡嗡」地轉動!羅茲,從「煙囪之城」變身「銀幕之城」!

這轉變,真的是 太~精~彩~了!

那這個「電影 DNA」… 後來又是怎樣?現在那邊在拍啥酷片?🤔 嗯… 下一集揭曉!敬請期待!Coming Soon!

還想看更多?! 延伸閱讀!

  • 《應許之地》(The Promised Land) by Władysław Reymont

    19世紀羅茲工業化的史詩級小說!必讀!

  • 《地下水道》(Kanal) by Andrzej Wajda (1957)

    波蘭電影學派代表作,感受戰後電影的力量

  • 關於「羅茲轉型」的學術文章

    用 Google Scholar 挖深度分析

  • 羅茲電影學校的故事 (紀錄片/書)

    了解這個電影搖籃的傳奇!

  • 探索曼努法克圖拉 & 克謝日·穆溫

    看看這些工業遺址現在多酷!

© 2023 Leo的探索分享. ALL RIGHTS RESERVED!

設計靈感來自羅茲的 POP! 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