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  1. Posts/

1997年弗羅茨瓦夫千年洪水 下集

·1 min
洪水 弗羅茨瓦夫 1997年 重建 播客
Leo Lin
Author
Leo Lin

城郊階級與居住環境的反差觀察

我站在弗羅茨瓦夫老城廣場旁的一棟歷史建築前,目睹了一個讓我啼笑皆非的場景:一位穿著睡衣的中年婦女拖著垃圾袋,將它隨意扔向已經堆積如山的垃圾桶,卻沒能投中,然後頭也不回地踱步離去。而就在兩週前,我在華沙維拉努夫區參觀時,目睹了一位居民因為鄰居的鞋子放在門外而遞交了正式投訴。

「市中心的房子本就不是居民賺來買的,是政府分配的社會住宅。你怎麼能指望那些不需要為居住環境付出努力的人去珍惜它呢?」 — 我的弗羅茨瓦夫朋友如是說

這種反差,在波蘭的大城市中幾乎隨處可見:城市中心的歷史建築內,住著享受政府福利的老居民,他們對公共環境漠不關心;而城市邊緣的新社區,卻是中產階級用「真金白銀」換來的家園,他們對細節近乎苛刻地要求完美。

我的朋友在弗羅茨瓦夫市中心長大,現在搬到了南部郊區。他告訴我一個發人深省的觀察:「在弗羅茨瓦夫,那些最熱愛這座城市的人,反而住在郊區;而住在歷史中心的人,卻常常是最不愛惜城市環境的。」

這讓我想起曾在《城市化的波蘭人》一文中讀到的馬雷克和卡塔日娜的故事。他們是「富有的窮人」,用努力賺來的錢搬進華沙的高檔社區,卻因為開著一輛「不夠體面」的老舊斯柯達而遭到鄰居的側目。在波蘭的城市規劃混亂期,這種社會階層的錯位與碰撞似乎成了常態。

我在弗羅茨瓦夫的觀察讓我明白:一個人對環境的態度,與其擁有多少財富無關,而與其獲得這一切的方式密切相關。那些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住所的人,往往更珍視每一寸空間;而那些不勞而獲的人,則可能缺乏這種珍惜之情。

在弗羅茨瓦夫這座「開放包容」的城市裡,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不同語言、方言和文化的融合,還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的碰撞。有趣的是,真正的「文化素養」與居住地段的關係,恰恰與我們的直覺相反——那些住在簡陋郊區的人,可能比住在華麗市中心的人更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文明。

當然,這只是一種現象,不是對任何群體的貶低。但當我思考城市規劃與社會結構時,這種反差確實值得我們反思:也許,一個城市的品質不在於它有多少華麗的建築,而在於有多少居民願意為它的美好默默付出。

在波蘭轉型的這些年裡,我們或許需要重新審視「城市中心」與「城市邊緣」的定義。因為在某種意義上,那些住在所謂「邊緣」的人,才是真正站在城市文明中心的人。